各位委员、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与新朋老友围绕“区域平衡与绿色发展”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为破解中国环发领域的矛盾和难题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这里,我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与大家交流看法。
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次大会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刚才,李克强副总理在国合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重点需要从转型发展、惠及民生、拓展市场、深化改革、加强合作等五个方面付诸努力。这昭示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代中国环保人新的时代责任。广大环保工作者要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当好表率、走在前列。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文明,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承续着“青春中国”、“可爱中国”、“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应当说,这些方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一要件都是不美丽的。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从而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应当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资源可接续、环境能承载的前提下,推动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用人民群众的话来讲,美丽中国就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我们相信,坚持不懈推动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绚丽画卷将会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美丽中国是社会和谐的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更多更优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新的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的太极图告诉人们,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两个对立的方面,对立才能统一。两个对立面协调、融合,共同组成一个和谐整体。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依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和谐共处、互惠共存,有利于推动建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根本目的。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方向一致、进程基本同步。美丽中国的最根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美丽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今年6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这也为我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新鲜观念和学习借鉴。
当今世界,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方兴未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与此紧密联系、高度契合,我国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来把握和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目标、内容和要求;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格局,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近年来,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等战略思想,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在“十一五”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今年以来环保工作又取得新的成效。
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以“六厂(场)一车”(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和机动车)为重点,严格落实减排任务。核查核算的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11%,氨氮下降1.98%,二氧化硫下降2.72%,氮氧化物下降0.24%。
二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对“两高一资”项目执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对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加快审批,为稳增长调结构贡献力量。今年截至11月,我们按程序和条件批复项目环评197个,总投资11200多亿元。对不符合要求的21个项目暂缓审批、退回报告书或不予批复,涉及总投资940亿元。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们正在实行最重要的四项措施。第一,依法依规加强环评工作。第二,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和有效性。第三,最大限度地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实行项目受理情况和报告书简本、项目审批情况和政府承诺公开、项目环评批复和验收文件“三公开”。第四,重大建设项目必须同步开展社会风险评估。
三是民生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成效显现。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臭氧(O3)8小时平均浓度等监测指标。我们已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监测并公布信息。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物等领域的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开展PM2.5监测,公布信息,并着手进行综合防治,标志着中国污染防治已从单纯防治一次污染的阶段,过渡到既防治一次污染又防治二次污染的新阶段。
四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根据《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对长江流域中下游8省(区、市)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全面考核,推进松花江等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国务院批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多污染源管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
五是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得到切实强化。印发《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明确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任务分工》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为国家的战略行动。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关键要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积极贡献。
一是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中国环保新道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顺应这一形势,应当探索走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也是通往建成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探索环保新道路,需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二是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了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基础性、前提性地位。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三是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按照“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在实现总量控制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改革办法,既要兼顾总量减排任务,又要考虑持久推进,既要考虑防治各种污染因子,又要考虑改善环境质量,更要防范环境风险。将重点减排工程项目和保障措施落实到“六厂(场)一车”,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造纸等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钢铁、水泥等非电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进程,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四是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保障和改善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决不放松环境保护要求。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
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必须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集中力量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这里,我专门强调一下细颗粒物(PM2.5)污染综合防治问题。今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同意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三步走的实施方案,第一步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与O3监测并公布数据。今年9月底国务院批复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协同、综合、联动”的一揽子防治政策措施,治理以PM2.5为特征的灰霾污染。第一,明确防治目标。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5年均下降5%,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提出更高要求,年均浓度下降6%。第二,采取综合措施。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加强能源清洁利用,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既注重防治一次污染,又注重防治二次污染。在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新增烟粉尘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控制要求,并提出八大减排工程,共计1.3万个减排项目,将有效削减各项污染物排放量。第三,完善联防联控。健全“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能力。
五是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创建。2000年以来,我国组织开展了生态省、市、县创建活动。目前,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3个省颁布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县建设。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全面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村、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良好局面。
六是加快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去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通过实施每度电补贴8厘钱的脱硝电价优惠政策,到今年上半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首次呈现下降态势。实践再次证明,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和推进办法,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上午,我们通过了第五届国合会章程,正式启动新一届国合会工作。希望新一届国合会立足全球与中国的多重视角,承续优良传统,发挥智力优势,集众家之长,建务实之言,谋创新之策,为中国环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祝国合会2012年年会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在北京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