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型活动 > 年会 > 1995 > 年会新闻

依靠科学进步,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1995-09-18作者: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来源:国合会

尊敬的主席,各位委员:

  《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一个根据中国国情,从战略高度指导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文件。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对于中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气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气候资源,也带来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气象灾害。为此,《中国21世纪议程》在“保护大气层”、“防灾减灾”、“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章节中要求建立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的监测系统,加强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的研究,建设气候变化的监测、研究和预测系统,完善灾害性天气和气候预报服务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对水、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影响的研究。相应地,《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第一批)》中,除“建立国家气候中心”等三个项目要求中国气象局负责或参与实施外,其他如“中国自然灾害评估及综合减灾对策系统”、“农业节水技术和示范工程建设”、“土地利用及农作物遥感估产信息系统”、“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光发电”、“大型风力发电机的开发与示范”、“建筑节能与示范工程”等许多项目的实施也都需要各种形式的气象服务。中国气象部门将积极参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提供所需的各种气象服务,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下面我向各位委员介绍气象部门近年来努力加强现代化建设,为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合理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所开展的活动与所做的努力。

  一、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能力,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资源丰富多样,但气象灾害频繁。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气象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越来越大。1990~1994年间,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600多亿元到1800亿元之间,约占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露天”生产的农业受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最大,各种气象灾害是影响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中国农业稳产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中国粮食产量1984年为4亿吨,1993年为4.5亿吨,花了10年时间才增加0.5亿吨,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平均每2~3年就有一次严重的干旱、洪涝灾害。

  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经济越发展,对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需求越迫切,气象工作为防灾减灾服务的经济效益越显著。已有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结果表明:80年代初全国气象服务工作的投入效益比是1:15~20,90年代初已接近1∶40,经济发达地区气象服务工作的投入产出比更高。这主要是多年来气象部门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测能力的结果。

  目前,中国气象部门已经初步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1988年和1990年两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大气探测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气象部门还建成了自动化气象通信系统,以国家气象中心为枢纽,联接六大区域气象中心和30个省级气象台,气象部门绝大部分地市级气象台和部分县气象站也建立了终端,气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能力大大增强。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还利用中国自行研制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和从国外引进的克雷92巨型机,建立了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开始向全国发布5~7天的预报指导产品,明显延长预报时效,为争取预防气象灾害提供更多的时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制作中期数值预报产品的国家之一。总之,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中国的气象事业已居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水平,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各项气象服务工作中,特别是在防汛抗旱气象服务中的能力明显增强。如今年夏季我国许多地区天气异常,南方的江西、湖南和贵州等省以及东北的吉林、辽宁等省先后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西北部分地区则出现了40年一遇、乃至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各级气象部门充分利用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在春季就提前做出了比较准确的夏季气候趋势预测,入夏后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努力做准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主动、及时、有针对性地为各级党政领导指挥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能力,在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气象部门在加速发展现代化气象事业时,已开始重点加强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月、季、年短期气候预测工作和建设对国民经济建设破坏性极大、突发性极强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基地,努力将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时效向“长期”和“临近”两端延伸,以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二、大力加强气候变异和变化的监测、预测能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及气候变化问题,由于其可能给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带来广泛、复杂、深远的影响,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增强中国应付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气象部门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加强气候变异和变化的监测、预测能力。

  1.为了适应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活动的需要,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气候预测研究、业务和服务工作。经过包括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和联合国环境署总干事在内的19名国外知名人士及气候问题专家和10多名中国气象专家参与的科学论证,在国务委员宋健教授亲自关注下,确定建立国家气候中心。经国务院批准,去年2月中国气象局着手组建国家气候中心,今年1月国家气候中心正式成立并开始业务试运行,目前已经为用户提供了“月气候监测公报”、“月气候预测”、“月气候影响评价”、“中国旱涝气候公报”等10多种业务产品。特别是成功地提前做出了今年夏季降水趋势预测和各月的降水预测,为国家指挥防汛抗旱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国家气候中心还与英国、美国的气候科学家开展了关于气候与气候变化方面的学术交流等。

  国家气候中心将致力于发展供业务使用的“气候模式系统”,建立“动力方法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进行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有关研究,并将更加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无疑,这将增强国家气候中心对气候变异和变化的监测、预测能力,更好地为促进中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同时,也将使国家气候中心“在世界面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威胁这一关键时刻发挥有效的作用”,“为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及21世纪议程在气候、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可能影响这一领域的后续活动提供明确的依托”。

  2.为提高对气候及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中国气象部门有计划地推进“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目前位于青海省瓦里关山的第一个大陆型的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已经建成,开始全面进行大气质量的本底观测,并已积累了一批宝贵的监测资料。

  与此同时,中国气象部门十分重视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联合会等联合发起的筹建一个能对大气圈、水圈、陆地生态圈等整个地球气候系统进行综合监测的“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工作,不仅派出专家积极参加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科学技术联合委员会的活动,同时也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支持下,酝酿成立跨部委的“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组织协调按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建设计划改进、发展中国现有与气候系统监测有关的各观测系统的工作。

  3.气候变异和变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为促进气候变化监测、预测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国气象科学界一直十分重视对气候变异和变化的成因与规律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已相继开展了“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及其对农业年景和水资源调配的影响”、“短期气候预测理论和预测方法的预研究”、“全球变化和我国生存环境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研究工作。为了进一步减少气候变异和变化问题中的科学不确定性,我们组织有关专家提出了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清单,包括:

  ①利用花粉、树木年轮和历史文献记录等重建历史气候,并开展关于过去气候变化的研究。

  ②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温室气体排放估算方法,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构想方案。

  ③研究云、海洋、碳循环、气候胶等有关物理化学过程,发展具有我国特色并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海—陆—冰耦合模式。

  ④建立和发展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评估模式,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及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提出中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建议对策。为促进气候变化监测、预测水平提高,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国还将积极组织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重大试验研究。目前已经基本确定的有: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南海季风试验与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这些都是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下的全球能量和水循环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这些科学试验计划将加深对中国气候过程的了解,从而促进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中国对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一直采取十分积极的态度。在近二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第二次评估报告的过程中,我国不仅派出了10多名科学家担任主要撰稿人直接参加报告的编写,而且组织了众多的科学家、政府工作人员参与报告的评审,为第二次评估报告编写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非常重视今年3月28日德国柏林召开的气候公约第一次缔约国大会,中国代表团为顺利完成大会任务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

  三、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依靠科技进步,促使气象现代化建设再上一个大台阶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没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只有不断提高气象科学技术水平,才能有效地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和手段,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按照气象事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的原则,我们初步确定了到下个世纪初气象事业发展的五方面重点任务。

  1.建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系统由全国统一布局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网、GPS探空系统及风廓线仪探测网、新一代地面和专业气象探测设备、以地基、空基遥测手段为主的中尺度天气监测网和气候监测网、大气特种观测和飞机探测网,以及卫星监测网组成。实现卫星监测业务化、系列化,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并举。

  2.建成覆盖全国、结构合理、信息通畅、高效可靠、技术先进的气象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国气象信息网络化。干线网络高速化,网络监控自动化,基本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巨型机能力,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实现全国气象信息共享和计算机资源共享;实现数据、声音、图形、图象等多媒体信息的综合传输和综合应用。

  3.建立新一代气象业务技术流程,在高性能计算机上建立和发展以数值预报方法为主的中尺度天气预报业务和月、季尺度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时效,在中高纬度达到10天,低纬度达到5天。大力发展数值分析预报产品解释应用方法和其它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方法,加强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信息综合诊断分析业务及其在气象、非气象领域的应用;建立局地分析预报系统,增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及对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

  4.积极开展对气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或领域的研究,主要是重大气象灾害形成机理与监测预报的研究,气候变化理论和预测方法的研究,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中尺度天气系统及其预报方法的研究,数值预报模式的并行计算方法和编程技术的研究,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研究等。

  5.大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研究计划和活动,如世界气候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便于气候观测系统等。主席先生,各位委员:

  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指导,建设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气象事业,是促进中国防灾减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全球气候、促进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现代化气象事业正面向跨世纪走向21世纪的重要时期,它的发展不仅将使占人类人口22%的中国人民受益,也将使整个人类分享它的发展带来的效益,从而使整个国际社会获益。我们愿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各国的好经验,共同为人类美好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电子邮件:li.gongtao@mepfeco.org.cn

版权所有:bet365取款要多久秘书处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邮编:100035

京ICP备05050920号